跨越语言与代码:四川IT男生的香港职专蜕变

项目制课堂与低代码工具,成了他打开国际职场的钥匙。

· 香港VPAS计划

香港专业教育学院(IVE)的机房里,键盘敲击声此伏彼起。四川学生余勃希紧盯着屏幕,手指在键盘上翻飞。他正在调试一个AI小程序——这是软件工程高级文凭课程中的日常项目。一年前,这个在高考后通过“工银光明行——职专育才扶苗计划”全额资助来港的男生,还因粤语和英文的专业术语陷入沟通困境,如今已能流畅地与印度、印尼同学协作开发模块。

同一时间,在北京姑娘秦子越的实习笔记上,电机工程图纸旁密密麻麻标注着英文术语。作为首批通过“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”(VPAS)入读香港电机工程高级文凭的内地生,她刚结束深圳一家智能制造企业的参访。笔记本末页写着她新立的目标:“加入香港工程师学会学生分部,考取跨境认证”。

01.破壁者计划,非本地生的三重挑战

2024年秋天,当余勃希踏入香港资讯科技学院(HKIIT)时,与他同批抵港的非本地生达到600人。他们分布在12个技术领域的高级文凭课程中,构成香港打造“国际职专教育枢纽”的关键拼图。其中超半数来自广东,另有加拿大、印度、印尼等国的年轻人,共同汇入这场跨国技术人才培养实验。

语言关首当其冲。“全英文教材搭配粤语授课,第一周像听加密广播。”余勃希回忆道。当他试图用普通话询问老师专业概念时,双方都陷入表达困境。类似场景在电机工程专业的北京学生秦子越身上同样上演——电路图看得懂,但设备操作指南的英文术语让她在实训室手足无措。

更大的挑战来自文化融合。这些平均18岁的年轻人,既要适应香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,又需在多元文化小组作业中找到协作方式。秦子越在首次团队项目就遭遇沟通风格冲突:“本地同学习惯直入主题,而我和其他内地生倾向先铺垫背景,技术讨论常因表达差异陷入僵局。”

02.低代码革,AI时代的职专课堂

香港职专教育用一套独特的教学系统回应了这些挑战。在余勃希的软件工程课上,项目制学习(Project-basedLearning)成为破局关键。学生们4-5人一组,从需求分析到测试上线,完整经历企业级开发流程。这种模式让语言差异在具体任务中消融——编程逻辑和演示代码成为跨国团队真正的通用语言。

更富前瞻性的是课程的前沿性设计。当全球IT教育还在争论如何融入AI时,HKIIT的课程已引入低代码开发工具。“通过简单指令生成基础代码,我们再手工优化核心算法。”余勃希展示他开发的课程作业——一个智能教室管理系统,“这让我们既理解传统编程本质,又掌握AI提效技巧”。

这种实战训练带来肉眼可见的竞争力跃升。在最近的小组项目中,余勃希团队开发的“长者防跌倒警报装置”,整合了运动传感器与手机APP,获得校企合作比赛亚军。“企业评委最看重我们用AI工具缩短70%开发周期的能力。”他指着演示视频中实时预警的效果,语气透着自信。

03.跨文化熔炉,从实验室到维港烟火

香港职专教育的支持体系远超出课堂。余勃希入学后即进入“职专育才扶苗计划”的护航网络:教师额外开设普通话补习课,将关键概念制成中英对照手册;周末的海洋公园参观、中秋舞火龙体验,成为他理解本地文化的窗口;甚至宿舍安排的广东话室友,都成为他语言沉浸式学习的“活教材”。

秦子越则在跨地域实习中找到归属。她参与的“深港电力企业参访团”,带领学生深入深圳供电局调度中心、大亚湾核电站等关键设施。“看到内地工程师用香港认证标准调试机组,我突然理解两地资格互认的意义。”她在实习报告中写道。这种实地认知推动她主动加入香港工程师学会学生分部,为考取跨境工程师资格铺路。

最具启发性的或许是文化差异的创造性转化。当余勃希的跨国小组开发社区服务APP时,印尼同学提出“斋月礼拜提醒”功能,香港本地生则坚持加入台风警报推送,最终形成融合多元需求的创新产品。“技术方案因文化碰撞更趋完善。”余勃希总结道。

04.黄金跳板,留港政策与技术人才红利

随着VPAS计划2025年扩至12个技术行业34门课程,非本地生的职业通道愈加清晰。新增的环境保育、汽车工程、生命科技等领域,直指香港经济转型的人才缺口。毕业生留港工作政策更成为关键吸引力——余勃希们毕业后可申请24个月签证,期间找到技术岗位即有望长期居留。

职专教育的就业数据提供着坚实后盾。2023年VTC毕业生中超90%成功就业或升学,其中工程、IT、幼儿服务三大领域毕业生平均起薪达1.74万港元,较上年增长5%。更亮眼的是特定专业人才:云系统管理毕业生刘学礼考取14项国际认证,入职银行担任云工程师,起薪直接对标大学本科生。

“香港技术员不必是学历竞赛的替补。”VTC高級助理執行幹事郭展幹指出。他列举了两位毕业生的进阶路径:苏诗韵从土木工程高级文凭起步,经企业实习获国际工程公司留用,半工读取得学士学位,现参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培训计划,完成即可获4万月薪;王志锐凭太阳能车研发经验,高級文憑后直接衔接港大三年級,现为政府见习工程师,即将晋升合约助理工程师。

这些故事勾勒出清晰的职专晋升双通道:企业技术专家路线与学术深造路线并行,且都指向香港紧缺人才的金领阶层。

当技术梦想照进维港现实

坐在从深圳参访归来的高铁上,秦子越翻看着团队刚完成的智能电网分析报告。这个曾经被英文术语困扰的姑娘,如今已能流畅解析跨国企业的技术文档。她望向窗外渐近的香港天际线,对记者说出酝酿已久的计划:“拿到工程师牌照后,我想参与北部都会区建设——用内地市场经验加上香港标准,做真正的跨境电力方案。”

而在HKIIT的创客空间,余勃希正调试新一代AI助教程序。系统语音模块记录着他一年来的发音进化:从带浓重川音的英文单词,到清晰的技术演示用语。“BridgeAI帮助特殊儿童跨越沟通障碍,我的代码为什么不能帮新同学攻克语言关?”他点击运行键,屏幕上跃动的代码如同香港职专教育生态的隐喻——用技术架桥,助每个有备而来的梦想跨越疆界。

随着香港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覆盖范围持续扩大,这张融合实战训练、跨文化协作、国际认证的技术人才网络,正在香江畔编织出非本地生的新未来。而余勃希和秦子越们的故事证明:当教育设计真正对接产业需求与个人发展,职专路径绝非“退而求其次”的选择,而是直通技术精英的战略性起点。